《我的孩子:生命之泉》压抑写实 二战后的悲剧故事

本帖最后由 甄英俊 于 2018-11-22 16:40 编辑

  战争往往影响的不止是一代人,它还会将许许多多无辜的人们拉进痛苦的沼泽中。《我的孩子:生命之泉》从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的奇特故事。故事发生在在二战后的挪威,经历了纳粹恐怖压迫后的人民,反德情绪高涨,一方面,人们痛恨法西斯的残酷冷血,另一方面,人们又将这种憎恶放大到每一个德国人甚至是含有德国血统的挪威人身上。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收养了一个可爱的德国混血儿,尽管生活并不轻松,但她带给了我许多的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到了入学的年龄,而故事正从这里开始。

  游戏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玩家将扮演德国混血儿“卡琳”的养育者来陪伴她成长。养育一个小孩子难免会比较辛苦,玩家需要及时给卡琳做饭,和她一起玩耍以及给她洗澡。不过这些活动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进行的,每项活动都会花去一个时间点,而游戏每天只提供了7个时间点来供玩家活动,因此玩家就需要合理地安排活动保证卡琳吃饱穿暖。

  养育孩子并不光要是要照顾她的生活,保护她的精神世界也同样重要。游戏中,卡琳会因为自己的德裔血统而备受欺负,学校的同学们会殴打她,老师会辱骂她,甚至连牧师都会贬低她。玩家需要仔细聆听卡琳的想法,并在她需要帮助时积极伸出援手。游戏关于这一部分的设计非常细腻,它完整地勾勒出卡琳天真柔弱的形象,既表达出一个纯真的孩子对新世界的懵懂向往,又展现了她被霸凌时的那份痛苦与无助。

  游戏的画面上粗黑的轮廓线和大片阴影使用,更是给故事增添了不少压抑的气氛,即使是卡通的画风也没法减少视觉上的沉重感,这种反差甚至加剧了气氛的沉闷。

  在我看来,《我的孩子:生命之泉》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出色的人物设计和极富感染力的游戏文本将游戏主角——一个备受歧视和冷落的德国混血形象刻画地入目三分,流畅的流程设计也能让玩家既可以从中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易。

  同时,它也是一部非常致郁的作品。游戏并没有给玩家讲述一个大圆满结局的故事,彻头彻尾的悲剧内核让人感觉到的只有无奈。在狂涌过来的时代浪潮下,身份错位的个体想要反抗命运的不公,却还是以失败告终,最终留下的只有无限孤独与心酸。

  我个人并不喜欢《我的孩子:生命之源》,尽管它真的非常优秀,尤其是非常有代入感的剧情,让我一个不了解挪威历史的中国玩家都能沉浸其中。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游戏设计太过死板。举个例子,卡琳一直在遭遇霸凌,但是因为剧情需要,所以作为家长的“我”就死活解决不了这事。但是放到现实社会这简直是难以想像的,我的孩子被打了,然后我洗洗她被同学弄脏的衣服,然后装作没事一样送她去上课?这是什么骚操作?

  游戏的这种不作为的“丧”,一直从开始一直延续到结束,霸凌事件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我”一开始寄希望于学校的老师,行不通。那“我”问问孩子亲爹妈管不管,他们懒得管,那“我”没辙了,让卡琳惹不起躲的起,也不行。玩到这里我真的很生气,又不是教人孩子凌波微步了,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躲,你连个基本防身术都不教。我呸。这种总是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设计着实让游戏掉了不少好感度,毕竟玩个辅助抱大腿上分也不是个事,自己c才是王道。

  总的来说,随着游戏进程的推进,我对游戏的不满就越来越大。对我来说,游戏作为一种艺术,它的魅力在于游戏能赋予我们在游戏世界中有反抗命运的能力和机会。而《我的孩子:生命之源》失去了这种独特的魅力,开发者并没有给“我”机会,这也意味着他们并不想给卡琳机会,他们只想讲一个让人痛苦压抑的悲剧故事。但悲伤不是人类得以前行的动力,而是因为爱而愤然前行的巨大勇气。

8

抱歉,评论已关闭!